巴菲特退休了,股神在科技领域战绩如何?(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这段“禁区”时期,奠定了巴菲特对科技行业的“恐惧与尊重”——恐惧不确定,尊重创新潜力。巴菲特并不是顽固不化,他也会反思,也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近年来,他多次公开承认,自己因为不懂科技,而错过了投资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的早期机会。他在2017年股东信中承认:“如果我早点懂了搜索和电商,或许伯克希尔会更富有。”2023年他又再次表示,“错过微软是我的最大失误之一,但这是在我的能力圈外。”
尽管巴菲特依然看不懂科技,但他愿意去采纳别人的建议,去改变对科技行业的态度,用消费行业的视角去看待科技领域。
过去十多年,巴菲特在伙伴芒格和助手们的影响下,渐入科技门径。开始视某些科技公司为“消费品牌”——护城河不在代码,而在用户忠诚。他先后投资了数家科技公司,有失败试水,也有稳健投资,更有惊喜回报。
投IBM马失前蹄
2011年,巴菲特终于走出了第一步,买入IBM股票,总额约100亿美元,占伯克希尔仓位10%。 为什么选择IBM?巴菲特视其为“老派科技”:企业服务(如云计算前身的主机业务)稳定,分红可靠,年化回报10%。他比喻IBM如“雪球”——服务合同滚雪球般增长,用户黏性高。
但现实很残酷,股神看错了。巴菲特低估了竞争:他以为IBM的“护城河”永恒,却忽略了软件即服务(SaaS)的颠覆。IBM当时正面临云转型挑战: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抢占市场,IBM的硬件业务衰退。2012-2016年,IBM营收连年下滑5%,利润率从20%降至10%。
巴菲特承认错误,从2017年开始减持IBM,至2018年全数清仓,这笔试水投资亏损约50亿美元。巴菲特在2017年股东信中自嘲:“IBM像我年轻时的汽车销售员——承诺多,交付少。” 这暴露了他的盲点:科技非静态,需持续创新。IBM的失败,让他更谨慎,却也激发反思——或许科技股也能有“消费品”属性?
失败铸就成长。巴菲特不讳言错误:“失败是最好的老师。” IBM的教训尤深:科技投资需“懂未来”,而非只看当下现金流。这段低谷,让他从“回避”转向“选择性拥抱”。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巴菲特在2016年开始持续巨资买入苹果股票,一度持股1700亿美元。 尽管后续持续过半,但仍然是伯克希尔的最大单一持股,占据投资组合的近四分之一。这笔投资带来了1200亿美元的回报,成为了伯克希尔公司史上最盈利投资。
为何成功?巴菲特不视苹果为“科技”,而是“消费品帝国”。iPhone的生态锁住10亿用户,品牌忠诚如可口可乐。 他赞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像消费公司,科技在后台。” 苹果的定价权(iPhone溢价50%)和现金牛(服务业务年增20%)完美契合价值投资的标准。而且,库克听取巴菲特的建议,在过去十年累计投入了7000亿美元回购股票,推动苹果股价持续走高。 令人惊讶的是,从去年开始巴菲特大幅减持苹果,套现了超1000亿美元,但仍然保留了核心仓位。这并不是因为巴菲特对苹果或者库克有成见。他解释称,减持是出于税收考虑,希望锁定低税收益。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