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退休了,股神在科技领域战绩如何?(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巴菲特继承了这一谨慎:科技公司变化太快,难以预测现金流和竞争格局。巴菲特坚信,投资应基于“永恒真理”:公司如城堡,需宽阔护城河(品牌、成本优势、网络效应)。科技的“创造性破坏”(Schumpeter理论)让护城河易被颠覆——诺基亚的手机帝国被iPhone摧毁,柯达的胶卷被数码相机埋葬。
宁可错过也不盲目
巴菲特在投资领域宁愿“错过”,也不愿“搞砸”。这让他长期抵制科技类股,从IBM到英特尔到微软到苹果,错过了诸多科技大潮的造富神话。
1960年代,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时,科技股正处于萌芽期。IBM的计算机革命和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发明,让科技成为“未来”。但巴菲特却视之为“赌场”——高估值、低分红、无“护城河”。在1970年代的股东信中,他写道:“我不会买我看不懂的公司,即使它们看起来很便宜。”
1970年代,他错过了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早期崛起:1971年,英特尔IPO时股价仅23美元,巴菲特却选择投资华盛顿邮报,持股后者12年带来了10倍回报率,虽然以投资角度已经非常成功,但远不及英特尔的万倍增长。
1980年代,个人电脑革命兴起。微软的MS-DOS几乎主导了软件市场。巴菲特的朋友比尔·盖茨从1991年开始,前后至少三次劝他买入微软股票,但他却婉拒了好意:“我对软件一无所知,连打字都不会,怎么懂软件行业呢?”后来盖茨成为了全球首富。巴菲特却表示,“我不后悔错过微软,因为我真的不懂。”
1990年代后期,互联网泡沫膨胀。网景浏览器和亚马逊的在线书店风靡一时。巴菲特又一次抵制了高回报的诱惑,伯克希尔那时现金储备高达数百亿美元,却不肯碰纳斯达克。
市场越疯狂,股神越回避。巴菲特在1999年伯克希尔大会上解释说:“科技股让我想起赌场里的老虎机——偶尔赢大钱,但大多数时候是输家。” 他甚至发表文章,公开嘲讽投资网络股“像疯子一样追逐泡沫”。
巴菲特的抵制态度或许源自于他对互联网的不信任。直到2019年巴菲特还表示,“网络会给人类带来真实的威胁,我宁愿生活在没有网络的世界。问题在于它是移动的,是不可预测的,疯狂的人和组织甚至政府所拥有的工具,都很危险。”
嘲讽股神已经过时
巴菲特的这种保守,也曾经引发了诸多质疑和嘲讽。在网络股泡沫的最高峰,《巴伦周刊》、《财富》等杂志相继发表文章,嘲讽股神已经过时了,文章公开批评巴菲特的投资业绩,认为其策略“过于保守”,“失去了神圣的投资触感”。
当时科技类股狂飙,让巴菲特投资回报相形见绌,1999年伯克希尔业绩落后标普500指数整整20个百分点,纳斯达克更是飙升了85%。看起来,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但没过多久,网络股泡沫破灭,伯克希尔却强势增长50%,让此前疯狂的市场更加相信股神的智慧。《价值投资》在2001年初发表文章,表示对巴菲特“膜拜再膜拜”(Admired-Again and Again) ,《财富》杂志再次盛赞巴菲特是“最受推崇的”投资家。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