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连续梁成功转体,再显世界之最

2019-08-31 15:02:26来源:鹿财经原创(lucaijing.com编辑:毛青青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已完成防护设备安装,我命令开始转体施工!”今日凌晨0时07分,随着工程总指挥一声令下,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连续梁转体施工正式启动。绿色激光标志线在球铰坐标盘上缓缓移动,头顶30米高的铁路桥开始逆时针慢慢转体。1时20分,转体顺利结束,全程仅用时73分钟。(人民日报网8月27日)
 
  80米桥梁8900吨,转体62°32′,京雄城际铁路合拢,再一次用实力向世人证明,中国铁路有能力,领跑世界铁路。
  京雄城际铁路是北京与雄安新区之间新建的一条城际铁路,该铁路起自京九铁路李营站,经北京大兴区、北京新机场、霸州市,终至雄安新区,正线全长92.4公里,此次转体的连续梁位于雄安新区雄县境内,为了确保既有津保铁路运营安全,保障客货运铁路正常运营,采用了转体施工,利用既有铁路天窗维修点,仅用时73分钟完成“华丽转体”。
 
  此次桥梁转体施工,以智能化为支撑,应用BIM技术,通过BIM+IOT模型进行碰撞检查、虚拟转体和三维可视化交底,让“虚拟”照进“现实”,有效预判转体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规避,让转体一次成功,这是世界铁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采用的(48+80+48)米旁位支架大节段现浇工法,安全、质量控制标准严,线型、精度控制难度大,箱梁施工中支架验收、预拱度设置、沉降变形监测、混凝土配合比、坍塌度、张拉压浆等监控严、浇筑时间条件高......这些超高标准促进了后续“钢壳法”合龙顺利施工,有效保证铁路营运线安全。
 
  首次形成系统性的高速铁路连续梁墩底转体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专项标准。首先是电脑远程控制,监控连续千斤顶传感器的应力变化,实时调整,保证其实现平衡控制;其次是转体端配置位移传感器,实时感知当前转体桥梁姿态,实现双桥墩同步转体;同时,预埋在球铰中的传感器,也可实时监控转动过程中各个方位的设立情况,反馈给主控台。三位一体,真正实现双桥墩联调联动,完成同步转体,推动中国铁路连续梁转体工程技术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次“华丽转体”,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铁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世界聚焦中国制造、中国标准,此次桥梁合拢看出,中国铁路改写世界铁路规则,凭的是实力,靠的是中国人智慧。(佟雨微)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相关推荐
京港沪港动卧周年:绘就区域融合诗意长卷 京港沪港动卧周年:绘就区域融合诗意长卷

6月15日,北京西、上海虹桥往返香港西九龙的高铁动卧列车迎来开行一周年。这

原创观点2025-06-24

雄忻高铁紫罗山1号隧道贯通的积极意义 雄忻高铁紫罗山1号隧道贯通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我国

原创观点2025-03-06

新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助力区域发展与交通便 新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助力区域发展与交通便

近日,随着新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衡黄段黄骅新站及相关站房的施工招标资格预

原创观点2025-02-11

铁路精筑服务链 畅行元旦城际间 铁路精筑服务链 畅行元旦城际间

元旦即将到来,今年元旦只有一天假期,出游以短途为主,城际出行备受关注。

原创观点2025-01-01

京滨城际铁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速纽带” 京滨城际铁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速纽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京滨城际铁路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铁

原创观点2024-11-21

“京滇・澜湄线”:开启京津冀与东盟贸易新篇 “京滇・澜湄线”:开启京津冀与东盟贸易新篇

10月20日,首趟京滇澜湄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抵达北京市平谷区京平综合物

原创观点2024-10-19

杭海城际铁路增购电客车,开启便捷出行新篇章 杭海城际铁路增购电客车,开启便捷出行新篇章

近日,杭海城际铁路增购电客车HH018、HH020列车正式上线载客运营。(新华网浙

原创观点2024-10-16

“京滇 澜湄线”:国际货运新动脉 “京滇 澜湄线”:国际货运新动脉

10月14日下午,首趟满载老挝进口香蕉的中老铁路京滇 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从云

原创观点2024-10-16

铁路小站的守护者:无名英雄的青春与坚守 铁路小站的守护者:无名英雄的青春与坚守

万里铁道线上,隐匿着许多被山川湖海、沙漠森林、农田所包围的小站,它们宛

原创观点2024-09-23

怀兴城际铁路廊兴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脉 怀兴城际铁路廊兴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脉

河北日报讯记者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9月20日,怀兴城际铁路廊

原创观点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