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警示人脸识别应用要合理正当

2020-11-23 14:15:14来源:鹿财经原创(lucaijing.com编辑:青青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人脸识别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诸如小区门禁、公司打卡、地铁监控、刷脸支付等。一方面给大众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人脸数据的采集、保管等问题,很多人担心会带来隐私信息泄露风险。“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围观,对所涉及的技术风险、数据管理、法律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审判决结果发出了强烈警示信号,有助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规范化。
  不可否认的是,人脸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的进步,能够大幅度提升识别效率,实现无接触识别,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商家、单位、用户均能受益。在疫情期间,为了防范人体接触造成病毒传染,很多公共场所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身份识别、体温检测、支付等,证明了人脸识别技术确实具有广泛用途。
 
  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脸识别需要大量采集用户的隐私数据信息,涉及到非常敏感的面部特征,令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安,担忧会造成隐私泄露风险,给自己带来麻烦和损失。用户的担忧并不为过,近年来隐私数据泄露的事件屡屡发生,电商平台亦有人在倒卖人脸数据,价格便宜、数量庞大,数据最终可能流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手里,将给用户埋下难以预测的风险。
 
  “人脸识别第一案”引起社会大众共鸣,就是担心背后潜藏的风险。动物园做为经营者,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高运营效率,但是,动物园采集数据合法性、保管能力均存疑,毕竟动物园并非大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如何避免人脸数据泄露、盗用风险?而且,动物园擅自修改条款,强制消费者使用人脸识别入园,亦违反协议,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一审判决支持消费者,对动物园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强调对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具有积极警示意义。人脸识别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对其不必因噎废食,需要加以规范化、标准化,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商家、单位、平台予以制约,明确人脸数据的采集标准,需遵循合理、正当、必要等原则,并需征得当事人同意。
 
  可见,“人脸识别第一案”的一审判决表明了法律态度,既要支持技术发展和应用,又要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信息,需要在两方面取得平衡,避免造成无谓的伤害。这是监管应有的标准,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无害,关键在于使用者,对技术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以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乃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很多技术发展历史的前车之鉴。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相关推荐
“天空之境号”形成“旅游引流、产业变现”良 “天空之境号”形成“旅游引流、产业变现”良

经过四个多小时行驶,天空之镜号旅游专列车于6月21日13时23分抵达青海茶卡盐

原创观点2025-07-09

天空之境号形成“旅游引流、产业变现”良性循 天空之境号形成“旅游引流、产业变现”良性循

经过四个多小时行驶,天空之镜号旅游专列车于6月21日13时23分抵达青海茶卡盐

原创观点2025-06-30

高铁“同城化”效应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高铁“同城化”效应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开行南宁东上海虹桥间G500/499次大站快车,全程旅时压缩1.5小时,使南宁、上海

原创观点2025-06-30

时速350公里!沪昆高铁杭长段开启“加速度”新征 时速350公里!沪昆高铁杭长段开启“加速度”新征

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顺利完成,意味着不久

原创观点2025-06-25

高铁“新纽带”,让香港与内地“双向奔赴”更 高铁“新纽带”,让香港与内地“双向奔赴”更

6月15日,北京西、上海虹桥往返香港西九龙的高铁动卧列车迎来开行一周年。一

原创观点2025-06-24

铁路货运“成绩单”:勾勒经济稳健前行新图景 铁路货运“成绩单”:勾勒经济稳健前行新图景

1月至5月,国家铁路货运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发送货物16.41亿吨,同比增长3

原创观点2025-06-24

从“苏超”爆火看“情绪文旅” 从“苏超”爆火看“情绪文旅”

当江苏的苏超联赛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当情绪价值超越景区评级成

原创观点2025-06-17

试衣间里的“魔镜”,照见了怎样的消费环境? 试衣间里的“魔镜”,照见了怎样的消费环境?

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王后每天站在魔镜前问: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魔

原创观点2025-06-17

“618”遭吐槽折射中小商家的困境和平台的短视 “618”遭吐槽折射中小商家的困境和平台的短视

正在激战中的618电商大战传出不和谐之音,一些商家抱怨淘宝的各种收费多,有

原创观点2025-06-12

当心,“AI”可能在欺骗你 当心,“AI”可能在欺骗你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

原创观点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