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块链技术出海:迅雷链性能、安全、生态成行业焦点

2019-08-15 19:13:45来源:鹿财经综合编辑:鹿鸣君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中国区块链技术出海:迅雷链性能、安全、生态成行业焦点

  区块链在实体产业中的下一个落地点在哪里?医疗行业,可能是其中之一。

  今日,迅雷旗下网心科技宣布,与泰国那黎宣大学达成合作——网心科技将协助那黎宣大学旗下管理的超过490家医疗机构实现病历信息上链,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患者病历的线上流转。

  医疗行业,一直是区块链试图赋能的产业之一。而服务于医院、患者的电子病历,则是区块链赋能医疗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病历,一方面是患者就医的重要工具——没有病历,医生很难做出诊断;另一方面,病历又是患者的重要数据存证,在医疗纠纷认定、保险理赔、诉讼仲裁等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意味着,电子病历必须要实现便于记录、流转及后续存证、取证。但在以往,电子病历的这些环节却存在着种种痛点。

  首先,许多私立医院,将患者的病历数据视作自身资产之一,不愿意对第三方分享。其次,分享过程也容易产生数据泄露,导致患者隐私外泄。此外,电子病历极易被篡改,被人用作保险诈骗等犯罪的工具。

  而区块链,则有望解决这些难题。

  在迅雷链和泰国那黎宣大学的合作中,借助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数据属性,电子病历易被篡改的难题可被轻松解决。除此之外,就医患者可以借助区块链系统授权医院、医生查询自己的病历,所有查询记录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以解决隐私泄露问题。

  除此之外,这套区块链系统也打通了那黎宣大学医院旗下各个医院的HIS(健康信息系统)模块,打破了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实现了信息互通。医生在病人授权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平台从上、下级医院获取病人病史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在信息量对等的情况下针对病患病情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

  这一合作不仅体现了迅雷链在性能、安全等技术上的实力,也是中国区块链企业出海落地的一次先行尝试。事实上,这并不是迅雷链的影响力首次辐射海外,早在2018年5月,美国福布斯网站就曾发文报道迅雷链,称中国的区块链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性领先。

  从学习者、追赶者到引领者,中国区块链从业者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产业落地的新方向。

  区块链十年,性能和安全成重中之重

  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区块链概念自此诞生。2016年,老牌杂志《经济学人》报道区块链,并称其为“制造信任的机器”,自此之后,区块链概念逐渐兴起。

  事实上,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早有扶持。

  早在2016年,区块链技术就已经被写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成为国家重点突破的技术课题之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发布的《区块链专利态势白皮书》显示,2013-2018的六年时间,全球已公开的区块链专利申请件数高达8996件。中、美、英、韩则成为了提交专利数量最多的四个国家。

  其中,中国共提交了4435件区块链专利申请,全球占比高达48%。美国则紧随其后,提交了1833件专利,全球占比21%。

  从专利申请数量上,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区块链行业的领军国家。

  除了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之外,这张区块链专利榜也不乏像网心科技这样的新兴力量。据区块链媒体互链脉搏援引innojoy数据,今年上半年,网心科技申请了23件区块链专利,领先于BAT,位列榜单第四位。

  相比已有16年历史的迅雷,主要经营To B业务的网心科技一直十分低调。这家2013年由迅雷成立且独立运作的企业,从一开始便以共享经济方式切入云计算行业,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相比依靠大型机房的传统云计算模式,网心科技的做法是面向个人用户推出智能硬件,以此收集用户家中闲置的带宽和计算资源,并转化为性能更好、价格更优的云计算服务。这一模式帮助小米、爱奇艺等诸多互联网企业优化了产品体验、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云计算行业找到了一条高效下沉且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共享计算业务的探索中,网心科技凭借在分布式技术上的积累,引入区块链技术来计量共享资源的使用和回报。随后,在2018年4月,区块链主链平台“迅雷链”上线。上线伊始,迅雷链最明显的优势,是性能上的“百万TPS高并发”与“秒级确认”。

  相比之下,同期的主流区块链平台,大多仅支持两位数的TPS并发操作,且确认时间也在分钟级之上。一旦该平台上的区块链应用用户增多,就会导致整个平台出现交易拥堵甚至崩溃。因此,迅雷链的这一技术性能突破,让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落地成为可能。

  迅雷链的性能优势,离不开其研发的同构多链技术与共识算法优化,也来自于迅雷多年分布式技术优势的厚积薄发。而在性能之外,安全、生态、运营也开始成为各个平台竞争的焦点。

  在代码决定一切的区块链世界,安全一直是区块链企业的重中之重。

  在比特币时代,谁拥有了比特币账户的私钥,谁就掌握了账户财产的完全控制权。因此,在币圈,个人、企业、交易所被盗币的新闻层出不穷。比特币早年最大的交易所Mt.Gox,就死于一场黑客的盗币行动。

  而在区块链2.0时代,可编程智能合约的出现提升了区块链的可扩展性,也给区块链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个合约漏洞,就可能让整条链上的用户资产遭遇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迅雷链引入了开发者与合约的审核机制,并借助“多链架构”将不同开发者的合约部署到不同的链上,从而避免单个合约漏洞带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此同时,区块链数据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也给区块链上的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算法上,迅雷链在国际通用的常规密码学算法之外,还支持国内通用的“国密算法”,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国内银行、政府等信息敏感机构的使用需要。

  而在隐私保护上,迅雷链将智能合约与 系统(Commitment Scheme)结合,让各方参与者在不暴露决策隐私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合约结果的公平性。

  除此之外,迅雷还在近期发布了可追溯的隐私保护技术。迅雷链通过环签名、零知识证明等加密技术,可以将数据加密隐藏,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实现链上数据的可追溯性。

  在众多密码学技术的加持下,迅雷链在今年4月获得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认证三级,成为了业界最早通过这一标准的区块链系统之一。

  从性能到安全,两年来,迅雷正在一步步探索区块链的技术突破,为技术应用落地扫清障碍。

  进军区块链两年来,迅雷经历了什么?

  2017年下半年宣布进军区块链的迅雷,在国际链圈算不上业界先驱,但也早已不再是行业新面孔。

  两年时间过去,在区块链世界摸爬滚打的迅雷,经历了什么?

  自2018年4月宣布推出迅雷链之后,迅雷相继发布了迅雷链开放平台、去中心化文件存储系统TCFS、多虚拟机支持与可追溯的隐私保护技术等等,并举办了全球区块链应用大赛与多场技术沙龙。

  开发者友好度,一直是迅雷追求的目标之一。就在几天前,迅雷链面向开发者发布了WASM虚拟机模块的源代码与代码库,帮助开发者更好地了解虚拟机的各项工作机制。

  而在此之前,迅雷链的合约开发调试工具catalyst,就已经集成了WVM与WASM双虚拟机合约开发。这一调试工具可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无需用户自行搭建节点与开发编译环境,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进入门槛。

  除此之外,迅雷链也与人民网、香港科技大学展开合作,以共建区块链实验室的方式,实现产学研结合。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从2017年的顶峰到2018年的低谷,比特币价格暴跌85%。由比特币脱胎出的区块链产业,也在币价下跌的过程中洗刷掉了大量泡沫,让蹭热点的公司自吞苦果。

  在2017年,“蹭区块链热点”的标签,也曾被一部分评论人士贴在迅雷身上。然而,两年时间来,迅雷在区块链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让很多人颇感意外。

  事实上,从下载时代、CDN云计算时代到如今的区块链时代,迅雷一直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分布式技术。在下载时代,迅雷靠P2SP技术构成了整张网络的节点,并提升了用户的下载速度;而在随后的云计算和区块链时代,迅雷则借助铺设到用户家庭网络中的赚钱宝/玩客云等智能硬件终端,构成了新的分布式网络。

  这种技术传承,让迅雷在区块链行业的发展颇为顺利。而在这一新兴市场上,迅雷要面对的,则是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新型的区块链独角兽们。

  在传统互联网企业中,无论是BAT,还是京东、金山、华为等企业,都将区块链业务划分到了云计算业务模块。而它们提供给客户的,则是基于原有云计算业务建立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即时下火热的BaaS(区块链即服务,Blockchain as a Service)。

  “目前,传统互联网巨头们在区块链领域多有布局,在人才、技术、专利储备上与区块链行业独角兽不相上下。”有评论人士指出,“但相比之下,互联网巨头们在区块链领域更多是卡位式布局,都不会放弃这一市场,但也很难在这一领域取得开创性突破。”

  相比之下,迅雷以子公司网心科技切入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相比互联网巨头们,迅雷在继承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多了“破釜沉舟”的勇气。而与新兴的区块链公司相比,迅雷的技术储备则更胜一筹。

  比传统巨头更专注,比新生企业更有积累,迅雷走出了自己的第三条道路。

  外界感知最明显的,除了迅雷链持续不断的技术突破之外,还有同样广泛的技术应用落地。

  如今,迅雷链服务了多个实体产业,涉及医疗、公益、产品溯源、版权、环保、运动等多个领域。其合作伙伴既有懒懒口袋、小云互娱等O2O、游戏类DApp,也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南方新媒体、壹基金等知名政企机构,甚至包括本文开篇提到的泰国那黎宣大学医院等海外机构。

  未来,迅雷会成为什么?

  未来,迅雷会成为什么?

  即便放眼全球市场,业界也很难找到一个与迅雷相似的商业样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成立于2003年的迅雷由面向C端用户的下载工具起家,却又在十年后逐渐转型成为面向B端用户的云计算服务商,并在近两年扩展了区块链业务,在区块链行业多有布局。

  如果翻开迅雷的财报,我们会发现,在会员付费等传统业务地位稳固的同时,迅雷的云计算及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贡献了大部分的增长动力——2019年第二季度,这部分营收环比增长40.6%。迅雷也成为了百度、网易游戏和趣头条等公司的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服务商。

  以C端业务起家,并将业务逐渐切换到B端,再以此构建营收基本盘,并积极探索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放眼全球,迅雷的商业路线,可能与IBM最为相似。

  在电子计算机产业早期,IBM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企业之一,并成为了个人计算机概念的发明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IBM开始逐渐放弃硬件业务,转向软件及服务领域。上世纪末,IBM已经成为了美国取得专利数最多的企业,其榜首位置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

  依靠着软件、服务与知识产权许可收入,IBM避开了日薄西山、竞争激烈的硬件产业,并在各个新兴技术上持续保持投入。如今,区块链也成为了IBM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4年,IBM就开始探索区块链。2018年,IBM区块链业务总经理Marie Wieck对外透露,IBM内部从事区块链项目的员工人数已达到1600人。在外界尚未注意到的时候,这个“蓝色巨人”已经成为了区块链行业一霸。

  迅雷在区块链领域的体量,较IBM仍有距离,但其在区块链领域的积累,在国内市场仍居于前列。假以时日,迅雷会不会成为区块链世界的下一个“蓝色巨人”,从其技术积累来看,也不无可能。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

  如今整个区块链产业都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区块链技术若想大规模落地,还需要许多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而物联网、5G,很可能成为推动区块链产业落地的关键技术。

  以区块链落地的重要领域,产品溯源为例,区块链可以实现信息上链后的全流程追溯与不可篡改,却无法彻底避免信息上链环节的源头造假问题。如果有人在信息上链环节恶意造假,并不能单纯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

  然而,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机器可以取代人力实现上链操作,从而提升造假成本。而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则离不开5G技术的落地。

  面向未来,迅雷仍在持续布局。日前,迅雷旗下网心科技与铁塔智联宣布达成战略合作——网心与铁塔智联将在共享计算、区块链与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并在5G、边缘计算等领域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http://www.lucaijing.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