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上调零部件采购价,力保6万家供应商稳定运营

2025-07-03 22:32:41来源:ITBear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丰田汽车上调零部件采购价,力保6万家供应商稳定运营

  丰田汽车公司近期公布了一项关键决策,计划自2025年4月起,对其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价格进行上调,幅度预计在10%至15%之间。这一举措深刻映射出当前汽车制造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成本压力。

  此番价格调整的背后,存在多重复杂因素。首要因素在于,原材料市场持续高位运行,特别是钢铁、塑料以及半导体等核心材料的成本不断攀升。其次,日本国内的能源成本亦居高不下,电力与天然气价格相比以往显著增长。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给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运营挑战,进一步加剧了零部件供应的不确定性。

  丰田汽车采购部门的负责人熊仓和生表示,此次价格调整旨在为供应商纾困,以保障供应链的平稳运行。他强调,面对成本压力,丰田需要与供应商携手共进,共同应对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丰田汽车的这一策略展现出了其独到之处。丰田采取了“并行推进”的战略:一方面,通过提高采购价格来维持现有供应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积极布局下一代技术,特别是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悉,丰田与供应商联合研发的固态电池项目有望在2027年实现量产,这将极大提升丰田未来电动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反馈进一步验证了丰田这一策略的明智之处。在欧洲市场,丰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了139%。这一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合理续航+稳定供应”的产品策略。分析人士指出,丰田通过供应链协同效应,成功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生产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从而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数据显示,丰田汽车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40%。这得益于丰田独特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在当前全球汽车业动荡转型的背景下,丰田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不仅不是成本负担,反而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许多企业正在从过去的“单一成本优先”策略转向“成本与供应链韧性并重”的新平衡,而丰田早已走在了前列。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相关推荐
仰望U9X刷新全球汽车极速纪录 仰望U9X刷新全球汽车极速纪录

原标题:​仰望U9X刷新全球汽车极速纪录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仰望再传捷报,

智能制造2025-09-24

小米、广汽丰田、斯巴鲁等车企召回部分车型, 小米、广汽丰田、斯巴鲁等车企召回部分车型,

原标题:小米、广汽丰田、斯巴鲁等车企召回部分车型,涉及软件升级与部件更

智能制造2025-09-22

理想汽车CEO李想入驻B站,畅谈B站情缘、爱车趣事 理想汽车CEO李想入驻B站,畅谈B站情缘、爱车趣事

原标题:理想汽车CEO李想入驻B站,畅谈B站情缘、爱车趣事与游戏人生 近日,理

智能制造2025-09-10

岚图汽车8月交付破万再创新高,加速香港上市布 岚图汽车8月交付破万再创新高,加速香港上市布

原标题:岚图汽车8月交付破万再创新高,加速香港上市布局全球 岚图汽车在最

智能制造2025-09-05

奇瑞集团8月销量飘红:新能源汽车大涨53.1%,出 奇瑞集团8月销量飘红:新能源汽车大涨53.1%,出

原标题:奇瑞集团8月销量飘红:新能源汽车大涨53.1%,出口再创新高 奇瑞集团

智能制造2025-09-02

零跑汽车8月交付量破5.7万,同比增长超88%,蝉联 零跑汽车8月交付量破5.7万,同比增长超88%,蝉联

原标题:零跑汽车8月交付量破5.7万,同比增长超88%,蝉联新势力销量冠军 零跑

智能制造2025-09-01

小米汽车销量飙升,四个月从10万跃升至20万辆, 小米汽车销量飙升,四个月从10万跃升至20万辆,

原标题:小米汽车销量飙升,四个月从10万跃升至20万辆,服务网点全国达189家

智能制造2025-09-01

江淮汽车上半年亏损扩大,出口下滑与新能源产 江淮汽车上半年亏损扩大,出口下滑与新能源产

原标题:江淮汽车上半年亏损扩大,出口下滑与新能源产能爬坡成主因 江淮汽

智能制造2025-08-26

硅谷初创Tensor打造全球首款可折叠方向盘自动驾 硅谷初创Tensor打造全球首款可折叠方向盘自动驾

原标题:硅谷初创Tensor打造全球首款可折叠方向盘自动驾驶汽车 硅谷创新企业

智能制造2025-08-14

理想汽车销售体系变革:撤回五大战区,重启省 理想汽车销售体系变革:撤回五大战区,重启省

原标题:理想汽车销售体系变革:撤回五大战区,重启省区直管模式 近期,理

智能制造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