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铸造的世界格局 自动驾驶新动向
2020-08-12 14:50:57来源:搜狐编辑:莫小烟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疫情铸造的世界格局 自动驾驶新动向
近日,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名为 " 预测大流行后新冠病毒的传播状态 " 的研究。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在未来五年内有可能会反复爆发,需要长期监控。
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确诊超 1800 万例,超 60 万死亡患者,在尚未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之前,社交距离、口罩防护已经成为全球民众的必要选择。疫情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再次将自动驾驶推向风口浪尖。

打赢这场 " 战疫 ",不仅仅是靠人类自己。2 月 6 日,武汉市一台无人配送车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躲避过车辆和行人,顺利将医疗物资送至武汉第九医院,这是疫情爆发后武汉智能配送的第一单。在疫情激发下,无人车技术成功满足了载物的低速配送场景,成为这场全球抗疫斗争中的中坚力量。
除了无人物流配送,无人消毒车、无人清扫车等相关技术也相继赢来需求爆发。
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感染机率,可以通过机器降到极低,这或许也是 " 无人 " 胜于 " 有人 " 的原因之一。
然而,载物无人驾驶和我们常说的载人无人驾驶是两个不同的垂直领域。" 无人车载物 " 在疫情当下被完全激发,但 " 无人车载人 " 领域却仍在探索如何规模化商业落地。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科技公司与资本方纷纷押注这个热门赛道,再次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保驾护航。
" 无人 " 技术日臻成熟 商业化基础浮出水面
在近几年,自动驾驶主要有三方面的研发进展:感知系统的精准度不断提高,智能汽车计算平台的算力逐步增强,车路协同的基础正在形成。随着技术的成熟,外加上下游产业的不断完善,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基础已完成构建,加速其在众多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探索落地。
首先,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包括环境信息感知、车辆信息感知等,涉及的环节包括对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和处理,从而判断车辆可视范围内的物体,为系统驾驶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随着企业不断地进行路测和算法迭代,各家企业的感知系统,在物体识别准确度上都有了大幅提升 , 确保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其次,算法系统会从传感器原始数据中提取信息,从而进行感知、决策和控制。这一系列操作都需要在计算平台上完成。自动驾驶的等级越高,需要的计算平台算力越高。Mobileye 的自动驾驶处理芯片从 EyeQ1 发展到 EyeQ4,计算性能提高 384 倍,其 EyeQ5 芯片也将在今年量产。
而英伟达的自动驾驶平台算力从则从 320 TOPS 提升到 2000TOPS ,可以支持 L5 级的自动驾驶。
最后,5G 的全球技术标准正在形成,将迎来行业爆发,5G 技术将成为车路协同的基础。而在国家新基建的发展趋势下,路端智能也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普及,全国各地都在筹备智能公路的建设筹备。
在 5G 技术的基础上," 车联网 "、车路协同也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相关的大热技术,其涉及到的许多产业链有强大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动驾驶下的车联网、车路协同如同一座桥梁将政府、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串联起来,形成 " 互动 "。
截至目前,自动驾驶的技术革命已完成早期阶段的胜利,也由此衍生出两种基于不同技术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一种是以 Waymo 为首的互联网公司所代表的多传感器 + 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车顶的元器件包含了激光雷达、摄像头、GPS 天线等,这种方案较贵;另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则是以特斯拉等传统汽车厂商为代表的毫米波雷达 + 视觉传感器解决方案。
两者相比,在远距离测量的精准度上,激光雷达方案优于毫米波雷达 + 视觉传感器的解决方案。毫米波雷达 + 视觉传感器无法感知行人,并且对周边所有障碍物无法进行精准的建模。因此,行业普遍倾向的包含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 + 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将成为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变革的前提。
目前,国内处于行业下游的 L4/L5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发展迅猛,在 18、19 年纷纷拿到地方政府颁发的自动驾驶路测牌照,至此,国内的自动驾驶汽车已在开放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的路测经验。除了下游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上游部件以及核心模块也有多家初创企业崭露头角。
近几年来,激光雷达作为实现自动驾驶最重要的一环,国产供自动驾驶车使用的激光雷达纷纷投入量产与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内自动驾驶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化。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