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2.6亿 四度递表的卫龙“缩水”上市

2022-12-16 23:12:49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居小桃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半年亏2.6亿 四度递表的卫龙“缩水”上市 

  四度递表港交所后,卫龙终于得偿所愿,于12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但上市前的卫龙却没能拿出一份亮眼的财报。最新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卫龙实现营收22.6亿元,但净利润却由正转负,亏损2.61亿元,净亏损率达11.5%。

  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卫龙“增收不增利”的现状早已铁板钉钉:2021年卫龙营收增长16.5%,但净利润增长率不到1%,净利润率为17.2%,比2020年的19.4%还有所下降。

  业绩波动也影响了市值。卫龙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截止下午收盘,卫龙市值仅剩235.58亿元。而6月份递表时,卫龙的估值超过了600亿,换而言之,如今卫龙的市值已经缩水6成。

  尽管业绩下滑,但在内卷至极的休闲食品赛道中,卫龙仍是难被忽略的存在,仅靠一包辣条便能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全品类零食巨头平起平坐。

  如今,除了传统的大面筋,风吃海带、魔芋爽等新型辣味食品也保持着迅猛的增速,成为卫龙的第二增长曲线。

  “辣”让人欲罢不能,辣味元素也席卷整个餐饮食品圈。卫龙用一根辣条叩开了港交所的大门,未来也会继续用“辣”巩固并拓展其 “国民零食”的地位。

  01 辣条卖不动了

  今年双十一,卫龙凭借“摆烂”文案再度出圈。如今,半年亏损2.6亿的业绩浮出水面,也让“摆烂”文案多了一份自嘲的味道。

  根据最新披露的招股书,2019年-2022年上半年,卫龙分别实现营收33.8亿元、41.2亿元、48亿元和22.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58亿元、8.19亿元、8.27亿元和-2.61亿元。

  对于上半年的亏损,卫龙解释称,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与之前投资相关的一次性股票支付,但根源或许在于营收下滑。2022年上半年,卫龙营收同比下降1.7%。其中,卫龙的核心支柱调味面制品实现营收13.4亿元,同比去年下降4.3%,占比下降至59.3%。

  问题出在了销量上。2022年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销量为8.2万吨,较2021年同期的9.5万吨下降了13%,此外蔬菜制品和豆制品及其他产品销量也分别下降了6.8%和21.6%。

  对于销量下滑,卫龙表示,一方面是疫情阻碍了公司生产与产品交付,另一方面,新包装、生产工艺、配方等多方面的升级导致价格调整,从而对销售造成影响。

  光今年上半年,卫龙便曾两次提价,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和蔬菜制品售价分别上涨8.9%和6.9%,豆制品及其他产品涨幅最大,达13.9%。

  卫龙涨价的背后是成本的日益攀升。卫龙原材料主要包括大豆油、面粉和海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至2021年,中国大豆油平均价格从5.9元/千克增至9.6元/千克,海带价格指数从75.8升至99.8。

  对应到卫龙,2019年到2021年的原材料费用分别为10.1亿元、11.5亿元和14.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8%和24.3%。2022年上半年,原材料费用达6.93亿元,虽比去年同期下降0.5%,但比起过去两年仍处高位。

  除了原材料,近几年疯狂的魔性营销也让卫龙的营销成本屡创新高。2019年-2021年,卫龙推广及广告费用分别增长53%和68.09%,2022年上半年,卫龙的广告费用再度增加6.3%。

  从产品结构来看,调味面制品——也就是辣条——仍是卫龙的核心业务,但以风吃海带、魔芋爽等新产品为代表的蔬菜制品奔跑速度也很快。

  从2019年到2021年,蔬菜制品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5%和42%,占营收比分别为19.6%、28.3%和34.7%。2022年上半年,蔬菜制品营收达8.1亿元,同比增长3.7%,虽然增速下降,但对比另外两大业务在营收上的负增长,蔬菜制品的业绩表现已属不易。

  和三只松鼠等品牌聚焦于线上不同,卫龙以辣条起家,早年间“流窜”于街边的小卖铺,在经年累月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庞大的线下销售体系。

  招股书显示,截止2022年6月30日,卫龙的线下零售终端超过73万个,线下渠道营收占比为89.4%,其中76.4%的经销商都位于低线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021年,卫龙合作的经销商数量在逐年减少,2022年上半年,卫龙经销商数量达到1870个,同比去年下降13%。此外,截止2022年上半年,卫龙的县域覆盖数量也从2021年年底的623减少至592。

  尽管增收下滑,但卫龙依然稳坐辣条市场的头把交椅。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辣味休闲食品市场中,卫龙市场份额达到6.2%,是第二大企业的3.9倍,且超过第二名到第五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

  此外,从2019年到2021年,卫龙营收的复合增长率为19.1%,远超休闲食品行业同期4.2%的复合增长率。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卫龙未来必然需要进行"五多"战略布局,即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布局,以降低经营风险,筑牢护城河。

  02 一根辣条,卖向全世界

  卫龙的产地在河南,但辣条的祖籍却在湖南。

  辣条的前身是湖南的平江酱干,1998年,湖南爆发洪涝灾害,导致酱干原材料黄豆损失严重,价格也因此一路飙升。

  涨价风波下,几位酱干企业的老师傅突发奇想,用面粉代替豆粉,加上湖南人自古便以辣为生,于是第一根辣条便顺理成章地诞生在了平江。

  辣条虽盘活了平江,却苦于当地不产面粉,想要把辣条事业做大做强,最好的选择便是河南。

  于是1998年,刘卫平,也就是卫龙辣条的创始人,背着包踏上了去河南的火车,在河南漯河铁东开发区开了一家食品加工厂,卫龙辣条由此诞生。

  招股书中,卫龙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国民零食”称号的渴望:发展初期的卫龙凭借辣味产品的味美、质优及价实,成为千禧一代人青春记忆中的经典。

  后半句很精准,没有哪个90后小时候能挡得住辣条的诱惑,有童年的地方就有辣条,有辣条的地方就有卫龙;但对前半句中的“质优”,却得打上个问号。

  早年间的辣条多以小作坊为主,缺乏正规标准,部分包装甚至连个字都没有,只有一层光秃秃、不知来源的包装袋。

  2005年,央视及各大媒体报道了辣条厂违规添加“霉克星”。自此,辣条被彻底钉在“垃圾食品”的耻辱柱上,以至于连平江人都对辣条讳莫如深,对外只敢说做的是熟食生意。

  为了撕下“垃圾食品”的标签,以玉峰、卫龙为代表的辣条企业从源头开始改造生产技术,玉峰食品花3000多万元建了10万级GMP(生产医用注射机的常见标准)的洁净车间;卫龙甚至专门邀请电视台到生产车间拍节目以正视听。

  想要正本清源,最关键的还得靠营销,在这方面,卫龙无疑走得最远。

  早年间,卫龙借着《奔跑吧兄弟》的热度,发起“奔跑吧,辣条”活动。后来又蹭了周星驰经典电影《逃学威龙》里“威龙”的谐音梗,拍了一部《卫龙大电影之逃学卫龙》。

  近几年,卫龙在营销上越发如鱼得水,找联名、蹭热点、玩梗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偶尔也会因为过于辣眼睛的营销而招黑,但卫龙却学着椰树走出了一条“黑红路线”。

  对于底色便是“垃圾食品”的卫龙而言,多一次出圈意味着多一次接近年轻人的机会。

  辣条甚至火到了国外,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中,一位老外对辣条的定义是“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欢迎的小吃”。一时间“国货之光”的美誉纷沓至来,辣条也从不入流的垃圾食品一跃而成“受欢迎的小吃”。

  03 国民零食,“辣”字当头

  卫龙成于辣条,也困于辣条,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健康化需求,卫龙近几年接连推出风吃海带、魔芋爽等新型零食,努力撕掉“辣条”标签。

  新品也不负所望。风吃海带问世第一年便实现了销售额破亿,而魔芋爽更是成为年销售超5亿的大单品,在卫龙年销售额超5亿的4款单品中,魔芋爽是唯一一款非“辣条”的产品。

  但无论是从前的辣条,还是如今的魔芋爽、风吃海带,卫龙的产品始终难逃一个“辣”字。

  纪录片《中国辣度》中有一段文案:“今天,从南到北,辣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无限放大又被聚焦浓缩的辣,燃起人们的口腹之欲。唇舌之间,是街头巷尾,也是纵情生活。”

  辣条的故乡在湖南平江,湖南便是出了名的吃辣大省。此外,诞生老干妈的贵州以及遍地是火锅的川渝都好吃辣。民间也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的说法。

  据《中国食辣史》记载,自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辣椒才从美洲传入中国。之后的100多年内,辣椒始终被当作一种观赏性植物,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开始逐渐进入中国人的食谱。

  到了20世纪初,食用辣椒的习惯已经传播到长江中上游多数地区,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这几个省的农村地区几乎全部食辣。

  辣味真正从地方走向全国是在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数以亿计的农民为了谋生开始走向城市;另一头,高考恢复后,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们也从各地涌入城市。

  这两类人在“穷”上达成了高度一致,让辣椒这种“穷人的副食”得以在城市街头巷尾的饭馆里扎根求生,翻身一跃成为国民性的口味。

  与此同时,伴随着食品的商品化,大量廉价调味料充斥市场,而辣椒作为重口味调味料能够掩盖质量不好的食材,这使得辣味菜肴有了立足根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的休闲食品按照口味可划分为辣味休闲食品和非辣味休闲食品,仅从划分标准便能看出,辣味食品在中国消费者口中确是一门独特的存在。

  2015年至2020年,中国的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零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8.9%,高于中国整体休闲食品行业同期年复合增长率6.6%。预计到2025年零售额将达到人民币2570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提升至10.4%。

  如今,越来越多的零食巨头押中了“辣”字,带着自己的食品攻入卫龙们的腹地。

  早在2015年,三只松鼠就上线了辣条项目,到了2017年正式推出约辣系列,仅用7个月的时间,三只松鼠就实现了480万份的销量。

  另一头,盐津铺子更是直接喊出了“辣条行业第二”的口号,2017年,盐津铺子打造辣条产品研发中心,并投入重金建设了十万级洁净车间。

  辣条之外,魔芋爽也成为各家争抢的新品类。盐津铺子在2021年成功挖走卫龙前副总裁张小三,后者是在卫龙职期间协助推出爆款单品魔芋爽的关键人物。

  作为低热量、高黏度和高吸收性的功能性食品,在国内天然具有吸引力与市场,根据中国魔芋协会统计,2020年魔芋整体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2010—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26%。

  如今,魔芋爽单个品类已集齐了盐津铺子、良品铺子、百草味、周黑鸭、来伊份、王辣辣、keep等多家品牌。

  零食的生产门槛低,注定了将有更多玩家涌入,无论是研发还是资金,他们都不逊于卫龙。在强势产品力的进攻下,即便贵为辣条大王的卫龙,能否稳坐头把交椅也仍未可知。

  04 结语

  如今,卫龙已经叩开港股的大门。当年中小学小卖铺的垃圾食品,在经年累月的发展历程中,也从辣条向国民零食品牌升级。

  但无论是超级大单品辣条还是长袖善舞的营销手段,都难以支撑卫龙“国民零食”的野望。在零食巨头们的围攻下,卫龙必然也要走向高品质、健康化、多元化的道路。

  消费者被辣上瘾,资本被辣上头。从古至今,人类与辣的唇舌间博弈被赋予更高阶的内核,也推动着食品行业不断多元化更迭。

     投稿邮箱:l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http://www.lucaijing.com.cn

相关推荐
远东股份2023年陷增收不增利困局!毛利率创新低 远东股份2023年陷增收不增利困局!毛利率创新低

原标题:远东股份2023年陷增收不增利困局!毛利率创新低 智能电池业务陷亏损

独角兽2024-04-10

珠海冠宇日子不好过!连续三年亏本卖动力类电 珠海冠宇日子不好过!连续三年亏本卖动力类电

原标题:珠海冠宇日子不好过!连续三年亏本卖动力类电池 专利诉讼缠身或埋

独角兽2024-04-10

重庆啤酒(600132.SH)四季度现亏损 高端化承压 重庆啤酒(600132.SH)四季度现亏损 高端化承压

原标题:重庆啤酒(600132.SH)四季度现亏损 高端化承压 2023年,重庆啤酒(60

独角兽2024-04-01

中国东航(600115.SH)2023年减亏290亿 国际航线收入 中国东航(600115.SH)2023年减亏290亿 国际航线收入

原标题:中国东航(600115.SH)2023年减亏290亿 国际航线收入恢复5成 2023年以来,

独角兽2024-03-31

一年亏掉200亿!负重而行的蔚来 如何回血? 一年亏掉200亿!负重而行的蔚来 如何回血?

原标题:一年亏掉200亿!负重而行的蔚来 如何回血? 时间拉回至2023年3月1日,

独角兽2024-03-08

亏麻了!温氏股份2023年巨亏63亿 17个投资项目终 亏麻了!温氏股份2023年巨亏63亿 17个投资项目终

原标题:亏麻了!温氏股份2023年巨亏63亿 17个投资项目终止 2月27日晚,温氏股

独角兽2024-02-28

 阿里新一季成绩单:饿了么经营效益再提升 本地 阿里新一季成绩单:饿了么经营效益再提升 本地

原标题:阿里新一季成绩单:饿了么经营效益再提升 本地生活减亏超预期 202

独角兽2024-02-07

风光不再!2023年四季度,这些光伏、风电企业“ 风光不再!2023年四季度,这些光伏、风电企业“

原标题:2023年四季度,这些光伏、风电企业亏麻了 在此前对新能源产业2023年状

独角兽2024-02-04

贵广网络(600966.SH)巨亏近12亿元 股价暴跌殃及 贵广网络(600966.SH)巨亏近12亿元 股价暴跌殃及

原标题:贵广网络(600966.SH)巨亏近12亿元 股价暴跌殃及股东歌华有线 1月30日

独角兽2024-01-31

万达电影(002739)扭亏为盈:预计2023年净利润 万达电影(002739)扭亏为盈:预计2023年净利润

原标题:万达电影(002739)扭亏为盈:预计2023年净利润9-12亿元 上年同期净亏损

独角兽2024-01-31